这篇文章发布于 2020年03月9日,星期一,9:33 上午,归类于 名作启示录, 思考快与慢。 阅读 11961 次, 今日 2 次
本文是《思考,快与慢》读书感悟系列文章第16篇,作者张鑫旭,转载请注明源出处。
本文地址:https://www.zhangxinxu.com/life/?p=1223
一、丹尼尔·卡尼曼当年编写教材的故事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经打算给以色列的高中开设一门《决策与判断》的课程,其中很重要的一趴就是本文想要阐述的观点。
对方一看,哟,可以啊,诺贝尔大咖出教材,我们自然欢迎。
于是丹尼尔·卡尼曼拉了个小组开会,讨论编写教材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就是评估教材编写完成的时间。
结果大家有的说1年半,有的说2年,有的说2年半,等等,反正说话的人都预估不超过3年教材肯定可以编写完毕。
这个时候,丹尼尔·卡尼曼发现希莫(课程编制专家)只叹气不说话,就问他是否知道其他团队编写教材花费的时间。
希莫叹了口气说道:“我知道很多啊!不是想打击大家,约40%的没能完成任务!其他没有一个团队低于7年,最长10年!”
丹尼尔·卡尼曼一听愣住了,心想,怕是那些团队的人的水平不行吧。于是又问:“那我们的团队的技能以及资源和其他团队相比怎么样呢?”
希莫回道:“水平水平之下!”
丹尼尔·卡尼曼顿时头上一群乌鸦飞过,心想:“什么鬼?按照我们现在进度,这么简单东西,怎么可能这么久?”
于是就当这个讨论没发生过,继续讨论教材编写的具体事宜。
然后很快…作者离开了team~
很多年之后,这个很多年是多少年呢?八年之后…书终于编完了!卧槽,八年啊,抗战都已经结束了啊!教育局的人耐心早就被消磨掉了,结果这本书从未使用过,一拨人打了8年的酱油!
现在我们回顾下,这个事情的问题到底出现在了哪里?
忽略了数据信息,非理性坚持,因为事业心而丢掉了理性!
而这样的决策错误在人群中及其普遍的:当“苍白无力”的统计学信息与某个人对案例的印象相冲突的时候,这些统计信息总会被舍弃,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例如有人不敢坐飞机,怕飞机坠落。但是如果单看数据,飞机失事概率比你出门被车撞的概率小太多太多了,完全不必要担心。
赌徒必输。但总有人觉得自己会是例外。
而数据、认知与决策的案例在这次新冠疫情更是比比皆是。
二、新冠疫情中的数据、个例与决策
人的认知是非常容易受媒体报道影响的。
每年很多人死于流感,媒体是不会报道的,不会报道就不会以鲜活的个体案例印在脑中。然后,这次因为新冠,由于张教授的视频,丈母娘知道美国每年几千万人感染流感,死亡几万人,内心有了极大的震撼,然后为美国担忧,居然死了那么多人。实际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如果我们查找数据,会发现中国每年流感致死人群也好多万,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且没有大流感疫苗的习惯,所以死亡人数差不多是美国的3-4倍。
也就是流感致死每年都有,至少之前没有报道,我们严重低估的流行性感冒的危害程度。
其实,不仅仅是丈母娘,我们每一个人都收到媒体报道的影响,而低估或者高估某些事情发生的概率。
保罗·斯洛维克、萨拉·利希滕斯坦和巴鲁克·费斯科霍夫曾做过一个可得性偏见的研究,让公众评估个体遭遇糖尿病和哮喘,中风和意外事故思维的比率。
结果数据很有意思:
- 中风致死的数量几乎是所有意外事故致死总数的2倍,但80%的受试者却判断意外事故致死的可能性更大。
- 人们认为龙卷风比哮喘更容易致死,尽管后者的致死率是前者的20倍。
- 人们认为被闪电击中致死的概率比食物中毒要小,不过,前者致死率却是后者的52倍。
- 得病致死是意外死亡的18倍,但两者却被认为概率相等。
- 意外死亡被认为是糖尿病致死率的300倍,但真正的比率却是1∶4。
原因很简单,媒体报道喜欢报道新鲜而尖锐的事情。例如,东方路口一户居民因糖尿病死亡,这样的新闻没人看的;但是,东方路口一户居民被车撞死了。这样的新闻有人看,还会被转发。
于是,公众就会严重低估糖尿病的致死率。
所以,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如果我们想要做出更正确的决策,就应该基于数据,而不是感觉。
例如,客厅的LED大灯,照得屋子通亮,家里老人总是不让小孩开灯,说省电;结果为了小孩衣服干得快一点,烘衣机开一整晚;为了给小孩熬粥,电饭煲呼啦啦的用。
要知道LED灯只有几十瓦,连续开2天才1度电;但是千瓦的烘衣机1个小时就1度电了。但是老人家的判断是通过个体印象,而不是数据。灯那么亮,照满了屋子,肯定烧电,这烘衣机和电饭煲连个光都没有,就不太在意。
电灯频繁开关没有节约多少电,反而降低灯和开关的寿命。
——
回到新冠这里。
从群体的角度看,确实应该重视。
但是,落到个体,完全没必要焦虑和恐慌,就很平时一样心态就好了。
但是家里的领导却不是如此。
不让我出门,不让我去河边晒太阳。
领导以前爱去的商场和超市也彻底拜拜了,全部线上购物。
现在我上班了也不让我坐电梯,出门要带一次性手套,包里常备洗手液,回家鞋子都不让进屋,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盯着我洗手,而且挤超一大坨杀菌洗手液到我手上。
买了护目镜,还给小孩买了有罩子的帽子。
太夸张了。
现在上海少说1000万人,现在每天确诊病例平均不到1,算概率,是千万分之一,而且就算感染,还有超过99%的治愈率(上海数据)。
要知道,福利彩票头奖的概率也就是500万分之一,现在就算满地上打滚也不可能感染新冠的呀。
我也给家里领导算了这个数据,但是领导回答道:“我也知道概率很低,但是万一呢……”
我一口老血差点吐了出来……验证了那句话,苍白无力的统计学数据与个体案例的印象面前毫无胜算。
真的,对于个体而言,注意力不要再放在这个新冠病毒上了,开车的时候多留心留心,保持足够的谨慎,出门多左看看右看看,多注意高空抛物,多休息防止突发疾病,这些意外发生的概率可比新冠病毒高不知道多少。
——
戴口罩有没有用?
“美国官方和所有媒体也一再强调健康的人戴口罩没有用,敦促民众不要购买口罩,要把这些医疗资源留给医护人员。”
新加坡也是这样的鼓励的。
站在理性的角度,健康的普通民众人带口罩确实是没有用的,并不能降低感染概率(降低的很小),这是有数据支撑的(新加坡的决策就源自这个数据)。
但是,个体的认知却不是如此。如果没有用,为什么医生要带呢?
对吧,又来了,苍白无力的统计学数据与个体案例的印象面前毫无胜算。
然而,虽然口罩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但是却有心理作用,让自己觉得很安全,有利于社会稳定。实际上你带不带口罩都很安全,因为你不会遇到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但是你没有感染,千万不要认为是口罩的作用。
当然,我也带了,我带是出于礼貌和自身安全(不是疾病安全,而是物理和精神层面的安全),毕竟东亚几个国家都是群体性文化浓郁的国家,以及中国目前普通民众的受教育程度还不算高,如果我特立独行,放在古代就是投石之刑,放在现在就是人肉之刑,前者物理攻击后者精神攻击,不敢不带。
所以,为何国外会异样眼光看待带口罩的人,很好理解:这人生病了,所以待口罩,要远离;这人没生病,也带口罩,不仅没有用还浪费资源,脑子不好使,要远离。
三、学会数据说话
其实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也要养成数据说话的好习惯,改版效果好不好,数据说话而不是视觉感觉;前端技术用不用,数据说话,而不是个人喜好。
例如下图是Facebook 2010-2015年的布局版式,现在也差不多如此,一直都没怎么变动过,是团队懒吗?
并不是。其实,在这五年的时间里,Facebook不止三次曾尝试去改版 news feed,也就是做一个传说中的 news feed 2.0,如下图示意。
这个版本让人觉得页面焕然一新,有medium.com的极简风。
盯着新版页面看5分钟,再会过去看原版的news feed图,你会觉得上一版的news feed UI就犹如上个世纪的产品一样。——新版酷原版土
一切都显得如此合理,观点如此让人折服。所有设计师和开发看过之后都觉得这个设计很酷,然而,以上的感觉都只是感觉而已,我们脑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好在Facebook是一家重视数据的公司。
新的2.0版本一直灰度到12%,结果各项指标下降明显!
项目负责人经过三个月的游说和优化,但是数据还是无法改善,最终只能低头,全部回滚到旧版。
Facebook 30人的精英团队接近一年的工作,巨大的投入就这么打水漂了!
但是,这样的决策反而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故事的高潮在于人人网 v8版本,借鉴的功力比蜀山老祖还要深厚,直接照搬了过来。
结果很多不错的功能都没了,多次反馈无效,我这个人人死忠也跟他say goodbye了~
市场可以反映一切,下图是两者的股价趋势图。
当年百度空间也是这么死的,明明灰度效果一塌屎,还强行上线,以前写的东西全部丢失,然后直接凉凉,实在无法理解。
所以,请基于数据决策,而不是个体的感觉。
(本文完,本系列未完)
- 如何灭掉以偏概全杠精的气焰 (0.363)
- 为什么说人贵自知? (0.179)
- 最后的老黄叔 - (小说) (0.168)
- 为什么医生总是让你做各种检查? (0.168)
- 运营活动100%中奖背后的套路 (0.168)
-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股市投资决策 (0.151)
- 为什么投资的时候很难保持理性? (0.084)
- 失控启示录1:蜂群思维 (0.067)
- 失控启示录3:从群集利弊看政体利弊 (0.067)
- 失控启示录4:布雷斯悖论 (0.067)
- 为什么说人不可貌相? (RANDOM - 0.067)
话说博主的这个布局阅读重心有点靠左,要侧着头看( ‘-ωก̀ )
右侧可以收起
现在中国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上海病死率也是这个数据,中国的病死率现在基本上达到这个水平,100人当中最多1至2人死亡(湖北以外)。
日本100个人当中死亡病例多少呢?1.5个。新加坡、马来西亚无死亡病例。马来西亚现在400多例确诊病例,你可以说是因为那边天气炎热。上海有350多例,死亡3例,而且这三个的病人年龄有多大?第1个89岁,第2个78岁,第3个病人是重度肥胖合并心脏病。
新冠病毒的特点在于它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厉害,但是它的传播性极强,强到什么程度呢?
2009年爆发的美国和墨西哥的大流感,当时也波及到欧洲。美国几千万人感染,但病死率很低,是新冠肺炎病死率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至 0.2%。当时全球一开始也是十分恐惧,采取了非常积极的防控措施,后来觉得病死率不高,很快就放弃积极的防控措施了。当时很多人感染,但是感染了以后大部分都没事。这样你就能理解这次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自相矛盾的看法。有些国家觉得很凶猛,有些国家觉得还可以,更多的国家一开始觉得没什么,但是现在觉得不行,于是就开始采取更加积极的防控措施了。
检查一下服务器时区(我发的评论时间错了)
关键是小区门口门锁了个干净而不是没有口罩。关键是在某些地区不带口罩会被逮。
拿新冠这种传染病去类比交通事故等意外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交通意外只影响当事人,它发生的几率也基本是恒定的,但传染病则会指数级的影响当事人身边的人,当感染人数达到一定量级,那感染几率也是指数级的增加,这二者怎么能有可比性呢?
你觉得现在全社会自我隔离是小题大做,因为感染几率低但是正是这种“小题大做”才让感染几率看上去低,看看疫情初期的武汉和现在意大利和前些日子的韩国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吗?不要倒果为因
有道理,挺你
是这个理
领导觉得行,就行,他就是用能的。